滄桑的廢墟 – 聖劍寺 (Preah Khan)
午後,天氣仍然很炎熱,在烈陽下有點懶洋洋,吃完午飯後更加沒有動力,但司機在催促我們要快點,因為最後要到變身塔欣賞日落,於是我們不得不起行任由司機載著我們往下一個景點。 聖劍寺在吳哥城(Angkor Thom)外圍,比之前的寺廟更加深入叢林,路上兩旁很多大樹,使氣溫沒有那麼熱。司機停下車,原來我們已來到了,寺廟隱藏在古木參天的叢林裡,散發著一股滄桑的韻味。 按入看更多照片 -> 滄桑的廢墟 – 聖劍寺 (Preah Khan) (37張)…
午後,天氣仍然很炎熱,在烈陽下有點懶洋洋,吃完午飯後更加沒有動力,但司機在催促我們要快點,因為最後要到變身塔欣賞日落,於是我們不得不起行任由司機載著我們往下一個景點。 聖劍寺在吳哥城(Angkor Thom)外圍,比之前的寺廟更加深入叢林,路上兩旁很多大樹,使氣溫沒有那麼熱。司機停下車,原來我們已來到了,寺廟隱藏在古木參天的叢林裡,散發著一股滄桑的韻味。 按入看更多照片 -> 滄桑的廢墟 – 聖劍寺 (Preah Khan) (37張)…
班蒂喀黛寺 (Banteay Kdei) 是由JayavarmanVII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所建,神廟由砂岩所建造。不像其他吳哥遺址那麼有氣勢,班蒂喀黛是屬於較精緻和小巧玲瓏,佈局有點像塔普倫寺和聖劍寺。 …
參觀完巴揚寺,下一個目的地就是巴芳寺(The Baphuon),建於11世紀,是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廟。古時巴芳寺的規模雄偉,但經過多年的戰爭,現已殘破不堪,至1995年開始才由法國考古隊協助下進行修復工作,現只有部分遺址開放。 按入看更多照片 –> 走進Angkor Thom [吳哥城] – 巴芳寺[The Baphuon] (21張)…
走進巴揚寺,就像走進迷宮一樣,難辨方向,四面被巨石砌成的微笑佛面和佛塔群包圍著,不知不覺使人目眩神迷,沈醉其中。我們走過南大門後,在丅字路口右轉就到達正門入口。 巍然聳立在大吳哥中心位置的巴揚寺,是吳哥王朝的國寺,由Jayaavarman VII興建,之後再經過歷代國王繼續加建,門框、房間、塔樓的高度不一,混合了印度教和佛教的特色,令整個建築變得錯綜複雜起來,好像叢林塔一樣。巴揚寺和其他寺一樣面向東面,那49個佛的笑面就分別向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寺廟分為三層,有兩重刻有浮雕的迴廊環繞,側邊有石獅子和那迦(Naga)守護。東門入口的廟門(gopura )大部份已倒下,只剩下巨大的石塊和柱子散滿一地,相信考古學家要花上很多時間才能把巨石組合起來回復原狀。 按入看更多照片 —> 走進Angkor Thom [吳哥城] – 巴揚寺The Bayon (26張)…
由吳哥窟或暹粒進入吳哥城,南大門就是必經之路。吳哥城有東西南北和勝利門(Victory Gate)五個出入口,南大門是修復得最為完整的一個,因此很多遊客都從這裡出入。很多雕像的頭部都是重新加上,顏色的新舊程度明顯有點不同。 過了護城河,通往城門的道路兩旁以攪拌乳海 (Samudra Manthan)為主題,橋樑兩側就以雕塑為護欄,左側是Asparas(天神),右側是Asuras(阿修羅),他們都緊緊抓著Naga(七頭蛇)的身體作拔河狀,就如攪拌乳海的故事情節。大門高23米,塔上四面有佛像的雕刻,好像巴戎寺(Bayon)上佛陀的笑面。塔的底部有三個頭的大象用象鼻拉扯蓮花的雕刻,三根象鼻做成的柱子代表Indra(因陀羅)和Airavata(天帝的坐騎三頭象)。每一個通往吳哥城的大門都有護城河,天帝的雕刻和有七頭蛇欄杆的橋樑(即是彩虹)。在高棉的神話裡,彩虹是連接人類和眾神的橋樑,因此我們都要走過彩虹才能接近諸神。 按入看更多照片 —> 走進Angkor Thom [吳哥城] -南大門(South Gate) (14張)…
About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