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南丫島榕樹灣的露德聖母小堂,於1966年建立,屬於花地瑪聖母堂區的管理範圍。
1958年教區派遣巴黎外方傳教會一位神父到南丫島傳教,他找到一個小山崗,之後興建一所學校,用来舉行彌撒、慕道和讓島上的兒童接受教育,就是現在小堂毗鄰的幼稚園前身。露德聖母小堂後面是聖女嘉勒會隱修院 [Portiuncula Monastery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有些修女住在這裡隱修。
這個小堂每天都有彌撒和24小時明供聖體。






















Recommended

漫遊神樂院
今天漫遊梅窩,享受一個寧靜的早上。 由梅窩起步,沿海邊的東灣頭路繞銀礦灣沙灘而行。過了這裡之後上山,沿梯級上到頂有一個涼亭,之後就下山,遠望已看到神樂院。 已有70年歷史的聖母神樂院Our Lady of Joy Abbey (Trappist Monastery)是 一座天主教隱修院,地處偏僻,院內的神父和修士足不出戶,彷彿與世隔絕。神樂院以前有牧場,出產十字牌鮮奶,80年代已没有再在這裏生產,改而去了其他場。牛房現已荒廢,也不對外開放。 神樂院環境清幽,四周種滿樹木,很適合靜修。嚴規熙篤聖母神樂院在法國創立,主張隱修默觀生活。院內住著一些隠修士,他們每天跟著修院的禮儀做日課、閲讀、祈禱、工作。普通人也可預約到修院避靜及靈修,平靜心靈。 隱修院的住宿範圍 聖母神樂院再不見到牛隻,只留下牛房遺迹 隱修院內要保持安静 小庭園入口處上面有一個藍色十字架,門前寫上拉丁文,推開閘來到小花園,中央有一座六角聖母亭,鋪上中式瓦頂配以十字架裝飾,裡面放了葡萄牙花地瑪聖母像,中西合壁。小花園種滿花草樹木,我們也來感受這裡寧靜的氣息。 聖母亭 拉丁文的意思是出入平安 希臘文"魚"字,意指聖經故事中的五餅二魚 走出小庭園不遠處有一條粉藍色小橋,橋下是溪流。嚴規熙篤會在1960年興建了一條跨越山谷的石橋,連接聖堂和院外山路,使教友毋須經隱修院的住宿範圍而進入聖堂。橋的對面是一座古雅的聖堂,門囗有一個修士的像,推開寫著慈悲之門的大門,隨即感受到教堂莊嚴和肅穆的氣氛。 永援聖母橋 小教堂 隱修院的住宿範圍 慈悲之門 Door of Mercy 教堂內簡樸莊嚴,没有尖頂和彩色玻璃,中殿兩邊設走廊,分別有多座小祭台,每邊各有圓拱窗 堂內布置頗有中世紀教堂味道,中殿左右各有兩排舊式木椅,面對面排列,並非朝向祭台。 建於1955年的花崗石聖堂 每逢星期日和重要節日,聖堂舉行彌撒,教友可入內參與,但只許坐在後排或閣樓的座位。 碼頭有街渡通往坪洲 由聖母神樂院至大水坑碼頭,沿路有14處苦路站供教友禮拜。沿途有14棵大樹掛了十字架,貼上耶穌不同表情的頭像,形成一條「苦路」,記述耶穌被判刑到釘十字架的過程。戶外苦路十分罕見,教徒在四旬期會到此拜苦路及朝聖。 從山上遠望神樂院 過了稔樹灣後,經過一些村路就到愉景灣了。這條路線輕鬆,是一處在假日也可享受寧靜的好去處。

中區教堂巡禮 (1) St Joseph Church 聖若瑟堂
教堂是信衆聚會的場所,亦是與上帝溝通的地方。每間教堂在每個年代都有獨特的建築風格,今次由中區開始,參觀幾間風格不同的教堂。 路線: 金鐘站 -> St Joseph Church 聖若瑟堂 -> St John’s Cathedral聖約翰主教座堂 -> 聖保羅堂 St Paul’s Church ->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 些利街清真寺 Jamia Mosque St Joseph Church 聖若瑟堂 聖若瑟堂建築風格屬於歌德復興式,外貎像一艘船,比喻教會普渡眾生的使命。教堂以淺藍色為主,平面呈十字形,有尖拱窗,屋頂前後及柱頂有十字架。 聖堂內,正祭台後的主牆有三個鑲有金邊的裝飾,中央的是耶穌畫像,左邊的是聖若瑟,右邊的是聖母瑪利亞。祭台後牆上兩側有連環故事壁畫:右邊描繪天使宣布瑪利亞的使命、若瑟得天使報夢、若瑟與瑪利亞成婚;左邊由外向內是司祭高舉嬰孩耶穌、若瑟帶領瑪利亞及耶穌逃難埃及、耶穌十二歲在聖殿解經。 聖堂後方的聖洗池小堂側有另一小堂,內供放菲律賓聖人魯衣士(Lorenzo Ruiz 1600-1637)的木刻像,他是十七世紀的殉道教徒,與其他九位道明會士和六位教徒在日本長崎於德川幕府時代(約1633年至1637年間)殉道。教堂內有很多彩色玻璃窗,令教堂倍添神聖莊嚴。 教堂外停車場的一角,設置了露德聖母洞,聖母像腳下有流水,象征生命,旁邊種了玉簪花,是聖若瑟的標記。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位於堅道,由落成到現在已一百三十四年,是香港的歷史文物之一。 教座堂設計高雅,是一座仿英國歌德式設計的建築物,堂內處處都與聖者有關連,牆壁和石柱上,共安放了近二十位聖人的塑像。彩色玻璃窗上也是聖人的畫像和事蹟。 主教座堂正門上方有一座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像,象徵死後復活。上面圓型玫瑰玻璃窗 Rose window,除了透光,還展示一些信息。 教堂採用哥德復興式風格,有尖塔、尖拱窗、飛扶壁 聖誕節期間教堂正門放了一棵聖誕樹 教堂近門口位置放了馬槽擺設 教堂中殿放了耶穌誔生的擺設 由威靈頓街舊教堂拿來的石製領洗池,領洗代表重生 領洗池隔離的大蠟燭 主教座堂修和聖事室 教堂室內很大,可容納一千多人 閣樓上擺放了一座古老風琴 教堂頂部有星的標記,代表希望 讀經台上鴿子是純潔和無害的象徵,在耶穌洗禮時鴿子的形狀表明,耶穌被賦予的聖靈是聖潔和純真的。 苦難祭台-中華殉道聖人小堂,右邊彩繪玻璃上是七位殉道者,左邊是六位先賢的福傳見證者 聖安多尼小堂-祭台頂的圓窗代表聖神降臨 聖安多尼小堂 - 福傳小堂,左右兩旁的彩繪玻璃上有不同的教會人物 教堂其他彩繪玻璃,描繪不同的聖經故事和人物 十字架正面是苦難的標記,耶穌打開雙手,右面是聖母,左面是約望。耶穌身上流著血和水,代表基督為所有人犧牲。 十字架的背面是復活的標記,約翰福音 15:5 "我葡萄樹,你們是枝條"。耶穌在12宗徒前復活,最下面2位人物是中國的聖人。領洗了的教徒要將耶穌復活的喜訊傳揚開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