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教堂是伊斯坦布爾市最大的羅馬天主教堂,建於 1725 年,由於要建立公共交通系統網絡,原有的紅磚被拆除。 1912 年由著名建築師 Giuliu Mongeri 重建了這座教堂,至今仍保留著Neo-Gothic和Tuskan Lombard式建築風格。
聖安東尼是一位葡萄牙裔天主教神父,於 1231 年去世。該教堂是為了紀念他而建造的,Pope John二十三世於 2003 年至過該教堂,並在訪問期間舉行了儀式。今天可以在教堂看到教宗的雕像,以紀念近代歷史上重要的一刻。
進入教堂後,會見到不同的藝術品,例如聖安東尼的木製雕像和兩幅美麗的馬賽克,其中一幅展示主的洗禮。教堂內部非常精美,很值得花些時間去探索。




Mosaic of Virgin Mary and two Saints above the main entrance














Recommended

Ancient History and Landscapes of Turkiye -Topkapi Palace
Topkapi Palace 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宮殿之一,建於 1460 年至 1478 年間,在Mehmed II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幾年後下令建造。近四個世紀以來,這座宮殿一直是奥圖曼蘇丹的住所。它也是該州的行政和教育總部。 穆罕默德死後,約 30 位蘇丹統治這座宮殿,進行了翻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的面貌——伊斯蘭、歐洲和奥圖曼的獨特建築風格。這座宮殿由四個庭院和 400 多個房間組成,大約居住著 4,000 人,其中包括 300 名后宮妃子。 Topkapi Palace 是奥圖曼帝國的權力中心,直到 1923 年奥圖曼帝國垮台後,這座宮殿成為一座博物館,收藏著奧斯曼帝國最宏偉的回憶。 Sultan Ahmet III Fountain 皇宮廣場上的Turkish rococo風格噴泉,建於1728年,是奧圖曼帝國時期的社交和聚會場所。噴泉是一個巨大的方形建築,有五個小圓頂。壁龕上有葉和花卉圖案浮雕裝飾,四邊設有飲水器。 Sultan Ahmet III Fountain Imperial Gate 是皇宫的城門,中間的拱門上有花押 Tughras和可蘭經經文。 通過Imperial Gate 進入宮殿,到達第一庭院,可以看到一座拜占庭式教堂 Hagia Eirene,原為東正教教堂,被奥圖曼帝國用來做軍械室。 第二庭院以皇家會議廳(Divan)、宮殿廚房和皇家馬厩為主。 Tower of Justice Imperial Council Imperial Council…

Ancient History and Landscapes of Turkiye – Hagia Sophia 聖蘇非亞大教堂
聖蘇菲亞大教堂(土耳其名:Ayasofya Camii),是土耳其伊斯坦堡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世界知名的建築。Sophia在希臘語裏的意思是「神聖」和「智慧」,是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大教堂之一。擁有1500年歷史,紀錄了數個帝國的興盛與衰亡,經歷了三次重大規模的重建。 大教堂原本是一間東正教/基督教/天主教教堂,而且也是拜占庭帝王加冕典禮儀式的重要場地, 325年由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the Great)所建。之後經歷了一場大火, 404年由Theodosius II 重建,大量採用木製雕飾與大理石裝飾。到532年因為一場暴動,教堂又被大火燒毁,在532-537年間由Emperor Justinian重建。 其後奥圖曼(Ottoman)的土耳其帝國在15世紀征服當地,大教堂隨即被轉變成清真寺,並改名為 Hagia Sophia Grand Mosque。由於伊斯蘭教禁止象徵性圖像,教堂mosaic 描繪的所有人臉都被石膏覆蓋,還加入伊斯蘭建築特色: minarets (宣禮塔)、mihrab (指示麥加方向的壁龕)、pulpit (講壇)、印有伊斯蘭書法的圓型牌匾。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將聖蘇菲亞大教堂轉變成為博物館 Hagia Sophia Museum,首先除去地毯下面的砂漿層,鋪上大理石地板裝飾,同時又去除了覆蓋一些早期mosaic上的白色灰泥,讓這些歷史呈現出來。 直到2020年,現任總統又將博物館恢復為清真寺,還免除門票,讓更多人參觀。 1500年之間,一棟建築就擁有基督教、穆斯林、羅馬、土耳其多種文化特色,這絕對是全世界最稀有的文化寶藏。 抬頭仰望是最有名的圓形穹頂,還可看見數塊金字黑底圓型牌匾。這些圓牌上分別用阿拉伯文書寫着真主(左)、默罕默德(右),還有另外幾塊寫上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 主要建築特色是令人驚嘆的 32 米圓形穹頂,頂的重量由角落的四條巨型柱子支撐,在兩端各有兩個半圓的穹頂協助分散重量。各個半圓穹頂又將壓力進一步分散至三個較小的半圓穹頂上。門框鑲有金色馬賽克,反射出金色的光芒,營造出懸浮穹頂漂浮在大教堂內,十分輝煌。 由Pergamon搬到大教堂,這個擺設是從一塊巨型雲石雕出來 教堂中央的圓形穹頂,有4位保護耶蘇的六翼天使 Seraphim,隱藏在6-7層灰泥下160年,其中一個天使的面孔終於可以呈現出來。 進入教堂有兩個門口,皇帝都是經高的一道門入內 很多mosaic畫像都被多層灰泥蓋著 這幅在南面入口的mosaic畫展現了教堂與帝國之間的聊繫 大門上的一幅mosaic,耶蘇拿着一本書寫着Peace be with you, 另一隻手在祝福Emperor Leo VI。左上角是聖母,右面是天使

大浦天主堂 Oura Cathedral
大浦天主堂是一座國寶級的大教堂,於1865年建成,該教堂供奉著1597年因天主教禁教令的頒布而殉難的26位聖者。天主堂的「天主」在漢語中是「神」的意思,因此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成的教堂,也被稱為「天主堂」。 教堂由法國傳教士Furet 神父和Petitjean 神父設計,用紅磚建造,但表面以灰泥粉刷成白色,是1座融合了日西式風格的哥德式教堂。 基督教禁教令頒佈後(1865) 3月,浦上的潛伏教徒來到大浦天主堂,向Petitjean神父表明了自身的信仰,這一事件被稱為「發現信徒」。在長達約250年的禁教期間,仍有很多信徒秘密地堅守著信仰,如此令人感動的事蹟在世界天主教史中堪稱奇蹟。 信徒發現紀念碑 1945年8月9日,因遭投原子彈造成教堂的破壞毀損,歷經5年歲月進行修復工程,於1953再度指定為國寶。2018年認定為「長崎與天草地方潛伏基督教相關遺產」的組成資產之一。 大浦天主堂為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骨紅磚造哥德式教堂,是造訪長崎時相當值得一看的景點之一。 1862年,巴黎外國傳教會派遣了兩位神父,Frs. Louis Theodore Furet 和 Bernard Thadée Petitjean 前往長崎興建一座紀念26位殉道者的教堂。 1864年,教堂在長崎外國人租界落成,有一個十字架和一個標牌,上面寫著“tenshudo”,在日文中意思是“上帝之家”。隔年,這座教堂成為 「基督徒的發現」。 1933年,教堂被指定為國家級教堂寶藏。 12年後,教堂被原子彈炸毀,但很快就被修復。 1981 年,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參觀了該遺址,並於 2016 年被梵蒂岡認可為小巴西利亞。 Bernard Thadée Petitjean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 教堂正面入口處站立著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是法國為了紀念在大浦天主堂內發現了天主教信徒而作為紀念品饋贈。 大浦天主堂和歐洲很多聖堂一樣是哥德式建築,但是,與歐洲用石頭搭建所不同的是,大浦天主堂的柱子和橫樑等建築構架是木結構的,牆壁使用了日本傳統的漆,房檐則使用了日本瓦,是將日本和西洋完美結合的建築物。大浦天主堂的彩色玻璃是日本最古老的彩色玻璃。雖然因核爆和颱風影響,有一部分是遭受損毀後進行了修復,但現存的大部分都是1879年改建時就鑲嵌而成的。正是因為這難能可貴的彩色玻璃的存在,才讓大浦教堂成為了唯一一座被指定為國寶的西式建築。安裝在大浦天主堂後方的青銅鐘樓,是1865年法國天主教會的信徒贈送的。每到中午12點和傍晚6點,都能聽到極美的音色。
No Comments